“洗护同厂同线不同质”:大牌A类品与小牌B类品分拣标准引关注
2025-07-18 17:56
在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趋势下,“大牌平替”产品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。然而,近期行业调研揭示了一个被隐藏的真相:部分标榜“同厂同线”生产的洗护产品,虽出自同一工厂、同一生产线,却在出厂前被严格划分为面向大牌客户的“A类品”和供给中小品牌的“B类品”,两者在原料等级、成分比例、品控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同源不同质:分拣标准成关键
据多位资深行业人士透露,分拣过程通常依据一套不对外公开但业内默认的“内部标准”:
原料筛选: 大牌A类品优先选用高纯度、高活性成分原料,而B类品可能使用次级原料或替代性成分以降低成本。
配方精度: A类品严格遵循品牌方提供的核心配方比例,B类品则可能在乳化剂、增稠剂、香精香料等辅助成分上进行调整,影响产品稳定性与使用效果。
品控容忍度: 针对A类品,工厂执行近乎严苛的外观、气味、PH值、微生物等检测标准;B类品则可能在部分指标上放宽要求。
某大型日化代工厂负责人坦言:“品牌方(尤其国际大牌)对核心产品的要求极其细致,甚至精确到某个成分的批次溯源。成本压力下的小品牌订单,工厂会在不影响基本安全性的前提下,寻求合规范围内的成本优化空间。”
消费者困惑:信息不对称下的选择难题
对于宣称“同厂同线”的中小品牌产品,消费者往往默认其品质与大牌无本质区别。然而,隐蔽的分拣标准导致实际购买的产品可能在功效、肤感、耐用性上与大牌正品存在差距。这种信息不对称,不仅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,也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行业呼吁:透明化与标准升级
业内专家指出:
推动透明化: 鼓励品牌清晰标注产品等级(如适用),或说明其与同厂大牌产品的具体关系,避免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。
强化标准建设: 行业协会应研究制定更细化的代工产品质量分级指引,填补当前标准空白。
监管关注: 监管部门需加强对“同厂同源”宣传用语的规范,并对市场上不同渠道、不同品牌但宣称同源的产品加强质量抽检与对比。